最新目录

架桥通河的钢铁健儿 ——《历史不会忘记》之(2)

来源:钢铁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期刊导读 时间:2020-12-24
作者:网站采编
关键词:
摘要:罗家才没有被困难吓到,他根据自己几十年的架桥经验,在宽阔的巴河中架设了17个四方形的桥墩,既稳定了桥面,又减缓了水流对大桥的冲击。 白马井大

罗家才没有被困难吓到,他根据自己几十年的架桥经验,在宽阔的巴河中架设了17个四方形的桥墩,既稳定了桥面,又减缓了水流对大桥的冲击。

白马井大桥竣工这天,巴城两岸的居民齐聚桥头,欢声笑语洒满了河面,许多老人还走到桥中央,跺跺脚,兴奋地望着桥下流淌不息的河水,感动得眼泪直流,嘴里直夸共产党好。

“太美啊,从没想到过,站在桥上看巴河,是这样的漂亮。”

“就是,站在桥上,水流也显得不是那么急促了。”

这一天,全巴中城的人民,都处在极度的节日兴奋中,爽朗的笑声,在桥上久久回荡。

几天后,主力红军浩浩荡荡的从三座木桥上通过,开赴恩阳前线。紧接着,络绎不绝的运输大队,背着沉甸甸的军用物资,从桥上走过,走向前线。

又是十多天后,距离巴中几十里外的渔溪大桥也宣告落成。与此同时,修桥工人配合驻地红军战士,新修了一条从渔溪到玄武庙的大路(今巴州区酒店乡),保证了当地交通的通畅。当地的贫苦人民,见红军义务为他们修路,也纷纷加入到了修桥的队伍里,为家乡的交通高高兴兴地挥汗洒雨。

1933年8月,经过前几个月的修桥补路,川陕省委觉得可以进行下一步的计划了,那就是疏通自巴中至江口(平昌)至通江苦草坝,地跨三个县,全长300多公里的河床,发展水运,彻底粉碎刘湘的经济封锁。

在川陕省委的领导下,省总工会层层授意下一级工会,动员组织全省的劳工们团结起来,共同来完成这一伟大事业。

极短的时间里,省总工会便组织了以3万采石工人为主体,沿岸人民踊跃参加,共计6万多人的治河大军。从巴中中坝到通江苦草坝全长300多公里的河道上,一字排开,炸毁暗礁,拓深河道,培修河床。

这是一幅蔚为壮观的劳动画卷。有史以来,在这块贫瘠而秀丽的土地上,还从来没有哪一朝代,哪一个统治者组织过这样浩大的劳动队伍。而且,几万人中间,大多数人是自愿参加劳动的,他们争着劳动,不计报酬,因为他们清楚,这一壮举,是为了他们自己的美好生活。

巴中至江口(今平昌)河面宽阔,难度不大,仅一个多月便全面完成了任务。可通江城至苦草坝,通江城至江口,通江城至平溪河三段,由于暗礁密布,疏通难度艰巨得多。

至今,当地的百姓中流传着许多动人的故事。

苦草坝到小江口,险滩就有20多处,毛滩子、青滩、金银坎、磨盘滩、石门子、关门石……水流湍急,工程十分艰巨。其中,磨盘滩最让人大伤脑筋。

磨盘滩处在一个水流湍急、地势陡峭的地方。在河心中,突兀的耸立着一块巨大的形似磨盘的圆石。由于此处水流急促,遇到河心中的磨盘,便急速地回旋,水流冲击震荡,声势震天,别说是人,纵使是木船到了这里,也只有翻覆沉没的份。

省总工会白文龙亲自派人到此督战,指挥长召集有经验的石工、船工,仔细研究,想办法,寻找最好的办法。

此处河面宽阔,四周全是陡峭的岩石,无依无傍。在那个缺乏现代机械的年代里,一切都需得手工操作。人们讨论了很久,也无计可施。

“四周无依无傍的,找不到着力的地方,很难啊!”一个石工不住地摇头。

“是啊,水流太急,人下去,马上就给冲跑了,不好办啊。”人们纷纷摇头。

一上午时间过去了,人们还没有找到切实可行的办法来。李长生觉得有点急了,他离开众人,默默地来到河边,望着湍急的河水,苦苦思索着解决的办法。

岸边的一块高石上,老船工郭天福也在苦苦地思索着。

“老李,我看这样行不行?”不知道什么时候,郭天福来到了李长生的身边。

“老人家,你说!”李长生眼睛一亮,以前的几天,一遇到难题,总是老人给他想出了办法的。

“我们找几个水性好的汉子,游水过去用四根粗粗的绳子,一头系在对岸,再将绳子栓在汉子腰间,岸上人把绳子缚在石头上,成四方形拉着水里的汉子,不让他被水冲走,汉子便在水中凿炮眼。你看可以不?”

老人望着他。

“好啊!,我看行!”李长生略微想了一下,就决定采用老人的建议。

他马上跑回去,告诉了大家老人的想法。

大伙都齐声赞同。

想不出更好的办法,会水的汉子便一个个轮流下水,在激流的冲刷下在磨盘上打炮眼。

水流实在太急,一浪跟一浪的水力,冲得人偏偏倒倒。水淹到胸膛,使人飘浮不定。每个人都坚持不了多久,便会筋疲力尽,等岸上的人将他拉上来,往往会躺在河滩上喘着粗气,很久缓不过劲来。

文章来源:《钢铁》 网址: http://www.gtbjb.cn/qikandaodu/2020/1224/457.html



上一篇:父亲的家规
下一篇:新冠疫情背景下中国钢铁出口贸易研究

钢铁投稿 | 钢铁编辑部| 钢铁版面费 | 钢铁论文发表 | 钢铁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19 《钢铁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